尤思远的感悟心声
  • 媒体报道要防止“结构性怨恨

    媒体报道要防止“结构性怨恨
     
          健身完总会静静的冲会热水,一来放松下,二来也是思考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厕所和澡堂都是吹水的地方,几个大老爷们平日总会聊些如何增肌的话题,但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直在聊地沟油和医患关系。
          草草的听了会,不管是围绕着由腐败内脏炼成3千吨新型地沟油,还是医疗医德问题他们总是强调着“枪毙!”,枪毙制假者、枪毙没有医德的医生~~似乎枪毙是解决所以社会结症的最好手法。忽然感觉在当下,总有一种带焦糊味的社会情绪蔓延,一种社会怨恨。
          这些社会怨恨,已经不是少数的偶发情绪,而是一种常态化的社会心理征候。它源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记得3月23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恶性伤害案件,09级硕士研究生王浩在一次普通诊疗中被李梦南砍杀。事件前后其实真和医生没有任何关系,不存在误诊、不存在开高价药、不存在医患纠纷,但是网络媒体转载了这个新闻,有超过六成网友在阅读心情里选择了“高兴”一项;必须承认,这些不少公众确实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事件上表达了不恰当的情绪。
          的确,网络偏激一边倒确是长期以来医患矛盾的体现。医疗服务保障的不足,部分医疗责任心的(部分)缺失,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透明度等等的不完善造成今天的暴戾之气集中的体现。不仅在医患,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形形色色的“仇官”、“仇富”、仇名校、仇×事件、仇某些行业等像连续剧似的上演。
          这一切更深的体现是:一种社会情绪被固化为某种结构性的社会心理,就会蓄积一种不可忽视的心理势能,这种心理势能遇到某种社会机遇,或受到某些社会导火,可能会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这种冲击对现有的社会和谐秩序以及结构构成威胁,甚至会引发出不同程度社会危机。
          然而这种社会情绪的集结和排解,媒体担负的要更多。揭露社会阴暗面,发布负面消息是必要的,这是媒体监督职能,但同样疏导受众情绪,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必须的,在市场化的今天,媒体宣传不能完全市场化。报道中不能完全以“眼球效应”作为选材标准,那是流氓媒体的做法。对社会阴暗要揭露,同时建设性的批评、建设性的建议以及引导受众如何正确的认识事件本身比事件更重要。
         新中国经历了三个民心峻急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初这段时间;第二个时期是20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夕;第三个时期就是眼下这个时刻,媒体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社会预期正与改革赛跑,我们要做的是让社会在平稳和和谐中变革、转型乃至向前稳步发展。
    2012年04月04日
  • 浅谈如何把握消息类电视新闻出镜现场

    浅谈如何把握消息类电视新闻出镜现场
     
    一.电视消息类现场出镜的重要性和作用
    1.出镜现场是电视新闻重要组成和元素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特别是新闻直播报道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视媒体有即时性、跨时空性,因此能够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把信息即时、直观的传到四面八方,其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为其他大众媒介所望尘。
    现场出镜是传播者和信息共同出现在受众面前。在这种模拟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并使交流的电视受众产生交流相呼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的传达出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
    随着记者的口述介绍,画面由记者转入新闻事件现场的真实场景,并配合有关人员的采访。观众能通过屏幕更直观地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情景,从而有效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从而使电视的报道形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鲜活而具体的“人”的个性,使观众的收视过程恢复为最原始的人与人的、面对面式的交流。
     
    2.出镜现场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首先出镜现场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就是新闻事实的见证人,甚至还是参与者。记者在现场边观察,边报道,记者看到听到的,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所看到听到的,特别是大型活动庆典场合、突发事件场合使用出镜现场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调动观众接受信息的积极性。
    其次,出镜是新闻信息的介绍者。电视新闻由于它的稍纵即逝性,有些新闻信息很难通过比较简洁的解说很难让观众观察、理解和接受,甚至会误解。特别是新闻现场的事件还原,而现场的口头介绍更加通俗易懂,能让观众更好、准确的理解。
    再次,出镜现场是镜头画面的引导者。在新闻采访中,特别是突发事件,不少地点摄像记者难以到达,或者不少事件、人物关系以及现场细节信息比较难以用镜头去展现。例如具体的空间地理方位、火灾起火点细节情况等,镜头难以捕捉的直观形象、容易忽略的现场细节,以及解说表达比较烦琐的逻辑关系都可以通过记者的现场来指明、介绍和讲解。让观众更直白、更快捷的接收信息。
    最后出镜现场的并不是新闻稿件偷懒写作的方式,不能为了现场而出镜。如果镜头、解说能准确、完整、详细的表达,或者不是特殊场合为了调动现场气氛,滥用出镜现场反而容易造成新闻节奏的拖沓。
     
    二.新闻现场的把握和策划
    1.出镜现场要有对新闻采访总体策划
    既然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特别是新闻直播报道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现场出镜的位置的设置就显的由为重要。因此记者在做出镜现场前首先要对整个新闻事件要有个大概和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对后期稿件要形成大致的布局结构。避免在后期写作和编辑当中所做的现场出镜放置在稿件当中格格不入。
    2.出镜现场要做好稿件段落的衔接避免信息重复
    出镜现场的在新闻稿件当中的位置没有固定性的要求,可以作为渲染气氛、介绍环境的开场,可以在新闻中间作为介绍和解释说明,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评论或者总结点睛。但无论在哪,都要注意避免和主持人的口播导语、上下段解说的信息重复。
    新闻出镜现场,特别是嵌入式的出镜现场要与新闻稿件中的解说、当事人采访部分形成互补。所谓互补就是现场不能毫无衔接的生硬突兀的出现在稿件当中。
    现场内容无论是解释说明还是细节介绍,都要与上下之间的解说和采访部分形成衔接,做好内容承上启下,信息转换和信息补充。让解说、镜头不能表达的内容通过现场进行直观解释,让现场不能说明的背景等信息让解说、采访加以说明。因此这也要求在做现场前,记者要对新闻事件和采写有整体的驾御。现场生硬的出现在新闻中,只会影响观众的信息接受,甚至误解事件的真实性。
     
    3.出镜现场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背景
    许多动态和突发事件的新闻稍纵即逝,因此记者在现场要准确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出镜和采访。例如大型会议开幕时记者在会场内的出镜现场报道,记者就要抓住与会人员到齐和大会宣布开始之间短短的一两分钟,做完出镜工作。
    选择合适的背景出镜。除了拍摄技术上的光线、角度外,出镜的背景要考虑是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镜头是否能表现出现场所表达的内容。例如现场介绍公路繁忙,而刚好背景又没有车辆经过就不合时宜。
     
    三.出镜现场的角色定位和内在把握
    1.做好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
    我个人认为,出镜记者或者出镜主持人在新闻现场是充当“见证人”的角色而不是“当事人”,这就要求在做出镜现场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中立或者说是客观的立场上来报道新闻事件。这样才能尽量的保证发布的新闻信息在相对客观的立场层面,不至于出现失实报道。
    另外出镜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出镜现场要以信息为主,出镜记者要为现场服务、为信息服务,作到内容为王,不能喧宾夺主。观众要看的是新闻本身而不是记者个人。
     
    2.出镜现场需要记者的内在把握
    电视传播的优势也是它的局限性。有声语言的传播是即时的线型传播,信息不易保留稍纵即逝。因此对现场出镜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作为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首先要符合受众的视听接收习惯。也就是尽量利用口语化进行现场报道,一些简洁语句或者文言文体等不适合视听习惯的用词尽量避免。
    其次,在出镜当中的有声语言表达注意语句的停顿、连接、节奏、语气、重音等,语速过快容易使得电视机前的受众产生心理压迫感,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过快的语速还可能在传播过程当中造成信息丢失。对与部分重要信息,出境记者要适当的加重语气,并且给予适当的停顿让观众有时间接收处理信息。
    再次,出镜记者在现场前要调整好心理状态。记者在出镜前面对镜头和事件现场要保持镇定切勿慌乱或者过度兴奋,尽快将口播信息内容整理成提纲或者文字,做到心中有底避免出镜语无伦次,大脑空白。在面对摄像机镜头时要有对象感,心里要有观众意识,感觉观众就在倾听。避免出镜时面无表情、呆板让观众感觉记者的漠不关心。
    最后,出镜记者要时刻把握现场的细节。细节是新闻现场报道的亮点,所以出镜记者对于现场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现场反应力。例如在采访《十字路口电线杆摇摇欲坠苦撑数月无人维修》的新闻当中,一根断裂的电线杆用梯子支撑在马路中央,我就用一个描述细节的现场结尾:
    “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断裂的电线杆和梯子刚好是个“人”字型,然而这样简单的处理却一点也不人性化。偌大的安全隐患在路中间存在数月之久,希望有关部门和社区能够早日处理这些事情,还市民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
    这段出镜,抓住“人”字造型为"核心信息",使其附有多层信息意义,让观众有反思的空间。
     
    对于出镜现场的把握仅仅是个人在近几年工作中的一点总结,关于如何做好现场每个出镜记者根据自己的特色也都有不同,仅仅作为参考。但是做好出镜并且让出镜更自然流畅、准确到位,在平时的采访中有意识的经常练习和总结是必不可少。
     
                  东莞广播电视台万江办事处
                                         
                               尤思远
                           2011-11-20
    2011年11月20日
  • 上访、信访是了解基层最直接的渠道

    昨天是东莞市统一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设点接待群众来访,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其中市几套班子领导也分赴各镇街督导接访活动并现场办公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

    记得我来东莞第一次跑的新闻就是领导接访,东莞在综治维稳上的工作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目前我市32个镇街都有综治维稳中心,而每个社区也都成立了综治维稳站来接待当地群众的意见,把矛盾、问题调节、化解在萌芽和基层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不管是经济转型中的东莞,还是处于的转型中的国家,从社区的接访到市接访,再到省、国家层面的接访,群众信访、上访依然是个敏感的话题。群众的事没小事,信访、上访可能是他们在正常维权成本过大的时候无奈的选择,比如昨天接访中一位农户的15亩果树一夜被人砍光至今没能得到解决,或者是关于拆迁征地、建筑施工扰民等等他们都有过向有关部门反应但迟迟没得到回应,对于普通百姓都是关乎生活的大事。当然能在接访中得到尽快解决自然是好,但同时也提出了问题,如何降低我们的维权成本。

    忽然让我联想到26号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里面提出我国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将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主体从县委书记层拓宽到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2009年,全国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7%,连续5年保持了下降的态势。

    如果信访总量是靠正常途径下降那是可喜,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信访、上访是我们各级政府部门最直接、最准确的了解基层情况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反应各职能部门和部门之间存在问题和漏洞的途径。政府的指导政策是有指导性和前瞻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多现实存在的、临时暴露的问题是政策法规所始料不及的。而通过群众的上访、信访可以及时了解问题,从而对政策的完善、加强各职能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有效反馈。

    无镜无以知容貌,没有反馈不知道我们的政策是否真正有效落实。作为接访,从目前每月的接见群众日,要逐步成为各级机关整个信访工作的中心环节。要逐步实现接见日的“三结合”,即:来访和走访结合,处理来访和处理来信结合,处理新案和检查、回访旧案结合;逐步形成一个以领导干部为核心,各级机关干部全体参加、处理群众问题的“雷打不散”的制度。同时对各部门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完善,这样信访工作就可以由被动变为主动。

    希望在每年的白皮书中在出现上访下降率的同时也能有信访上访调节成功率的数据。

    2010年09月29日
  • 莫让惠民政策成了鸡肋!

     
       前几天跑了躺劳动分局,了解了下“创业资金小额贷款”的申请情况!他们主任在接待我们的时候直接就表示出:采访“创业资金小额贷款”的为难。细致了解后,发现申请创业贷款有点鸡肋的感觉。自从06年东莞实行创业资金小额贷款优惠政策3年以来,仅万江才仅有36人领取了贷款,在目前国家积极鼓励创业、内销的背景下的确人数不是很多。对申请人的要求和贷款担保的高门槛使得不少需要资金创业的人畏在门外。

        资金在创业中最关键的时候是在创业前期的资金投入和中期的资金周转。而创业小额贷款在这两方面暂时都不能及时的满足申请人的需要。

        对于申请人的要求其中有一条是:申请人必须拥有经营场所以及经营项目。同时具有经营项目工商管理部门批准的营业执照,并进行正常的营业活动。这就意味着要申领到贷款必须先有店铺经营才能拿到钱。这也使得创业资金没办法用于前期的创业投入,而往往需要钱的时候正是在创业前。

         那剩下来只能是把贷款资金作为经营中的资金周转。而作为资金周转,申请条件中又有极大的限制。作为贷款必然有担保,这是可以理解,从09年以来对于担保的门槛又有了提高。创业小额贷款的额度只能是3-8万元,贷款免息2年。但贷款4万元以上的担保条件09年做出了新的修改:必须要“提供合法有效的房地产抵押物”,房产评估费用由申请人支付。拿房子作为抵押借8万元钱也让不少申领人犹豫盘算起贷款风险和成本。
    问题除此之外,在申领时间上也颇为呈长。申请人从递交申请到审批、资产审核、到资金发放理论上最快3个月,而在实际采访中申请人从去年年尾提交申请到现在已经在半年以上还没正式拿到贷款资金。这样无疑也没办法解决经营中资金周转的问题。

         鼓励创业,制定小额创业贷款固然是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问题,使得经济发展、增长呈现出多元化。政府为了防止冒领贷款,防止坏帐滋生从而提高贷款担保门槛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该如何将条件制定的即能加大对冒领、坏帐的监管力度,又能使得真正需要资金的申请人能快速、轻松的领取资金,还有很多的事要研究。在一项优惠政策出台前一定要更细致的考虑出台对象的利益 ,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才能使政策不变成鸡肋。
    2009年09月09日
电台主持人气榜
电视主持人气榜
返回顶部